大学生暑期山区支教总结在我心中,整个支教过程是从 7 月 7 日持续到 7 月 21 日的.从出发到回到学校,和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分离,和队友们从生疏到亲热.这些过程就只是在这十四天里.好像在一转眼的工夫就过完了.可能我的反应比较迟钝,当时都没反应过来我们要离别了.当时好像一下子就走了.孩子们后来打电话发短信给我说,老师,你们怎么那么快就走了.我那时候也纳闷,一关上车门,我就看不到孩子们了.也来不及给他们一个拥抱.离开的时候还觉得很不真实.不过这样也好,孩子们留给我的都是灿烂的笑容.我的支教生活留下来最多的就是他们的欢乐.所谓支教生活,就是边支教边生活。我想从支教和生活两方面总结一下这十四天的感受。第一天到达学校的时候,面对生活的环境,可能是一开始就做足了心理准备,已经想到了最差的条件了,所以到目的地的时候很欣然的接受,记得第一天总结的时候,好多父亲都说其实这里没想象的差。但是孩子们的学习环境真的不如我们以前所呆的学校。可是学习的热情并不会因为硬件设施而改变,他们的眼睛还是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于支教,原来一直计算着要给孩子们带去什么,可是当自己真正处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十四天真的特别短,过得特别快,好像才刚开始就结束了。学长姐在沟通的时候总会提到我们能给孩子带去得特别少,那时候还不信.特别信心、满满.可是当你身处实际情况下,你才发现你能做得真的不多.能做的就是尽力.孩子们也在不断带给我们一些东西,不仅仅是感动。支教过程不是只有付出,收获也特别多。我们是去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教的是初一的数学课和初一初二的人文课。在我们看来初一数学并不是特别难,可是这真是我们看来,我们离开初一已久,所以已经忘记了当初我们的感受和思维。第一堂课上,我发现我原来准备的一堂课的内容对孩子们来说太多了,而且太过于枯燥.刚开始我还老拖课呢.这总是引起孩子们的躁动.新老师上讲台,讲得就有点乱,而且初一的孩子大多是六年级升初中的,少数的还是四五年级的,让他们学习概念性的东西有些不适应。也可能我的表达能力不是特别强,没办法像他们的老师一样总结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所以我发现我在教导之后,有些孩子就理解不了。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很尽力地把这些概念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想找个,比如说,我发现他们每天晚上去抓知了卖钱,下课的时候就打乒乓球,我就从这些方面下手,改动我的教案,用这些例子去教导他们记住有理数的四则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