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数学常规课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老师〕要尽量从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同学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同学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同学有着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老师要从这些方面多思索,充分发挥小同学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漂亮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信任,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充分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兴趣深厚,注意力集中,然后就有兴趣去主动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施行,让同学的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 小同学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老师应引导同学充分利用和制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加施行,同时教给同学操作方法,让同学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施行,激发思维去思索,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同学动手施行,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熟悉'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同学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同学很快发现图 1 和图 2 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 3 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同学由感性熟悉上升到了理性熟悉。强化操作活动,让同学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熟悉,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育他们的制造精神。 三、执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