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3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 18—25 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别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介绍,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学习压力、失恋等因素造成。中国青少年讨论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 16%至 25.4%,并且有上升趋势。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如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教育部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进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进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讨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育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育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实行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推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讨论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