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第二课堂培育同学〔心理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只是语文学习的一小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小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有效途径。第二课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有助于同学语文水平的提升。同时,同学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施行中,有助于提升小同学的组织协调能力、互相合作意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第二课堂也为性格孤僻的小同学提供了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使这些孩子意识到沟通带来的欢乐、增加勇气、加强自信、完善人格。语文老师要定期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读书活动、兴趣小组、社会调研、征文竞赛、知识竞赛等等。这些活动充分挖掘了小同学的潜在才能、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健全心理素养和完善人格。同时,第二课堂也加强了同学适应社会的能力。 注重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重视教学环节不仅能让老师的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而且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4]。因此,语文老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每个环节,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里。例如,在讲授《触摸春天》这篇文章时,老师可先让同学进行一次"扮演盲人'的亲身体验活动,让同学蒙上眼睛在教室中读书、走路、写字。设身处地感受盲人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不便。当活动结束后,再组织同学沟通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会,进而为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个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做铺垫。再比如,在讲授《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可以预先设置导入环节,通过互相沟通,让同学回忆自己的母亲,由此产生共鸣:我们应该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这样就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整体把握。再比如,在讲授《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时,在理解和心得环节,老师可让小同学找到文章中老人爱海鸥的语句,然后细细品读,深化讨论和沟通,使同学真正感受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 通过读写训练强化小同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读写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老师可通过读写训练对小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写作最能体现小同学的心理状态,在写作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关注小同学的心理,及时引导。比如,老师在讲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六・'课程时,有些小同学在作文写作中阐述了对父母的埋怨,此时老师可以在评语中使用一些"悄悄话',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同学、启迪同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