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儿童的数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唤而醒之' 在平常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只是告诉,而应追求对儿童经验与思维的唤醒和激活。这理应成为数学教学追求的境界。只有当儿童内在的动力得以唤醒,只有当儿童主体的思维得以激活时,有效的数学学习才可能发生。多年的教学施行,一次次印证了我的这一朴素的直觉,让我对这一问题在施行层面获得了更丰富的积存和理性思索。尤其是,如何巧妙地激发同学的认知冲突?如何自觉运用好反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归谬、"装傻'等教学技巧?等等。所有这些,都将主动唤醒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让他们以更自觉、更主动的姿态介入数学学习过程中。例如,在同学初步感知三角形这一概念后,问:"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这时,同学可能会说出几种答案:①由三条线段围成的,②由三条线段摆成的,③由三条线段拼成的,等等。到了这里就必须要老师的巧妙点拨,刚刚这三条线段是怎样拼的呢?首尾相接我们称之为"围成',现在谁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的概念就在同学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楚的表象,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比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当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数学活动,初步建立"平方厘米'的表象与概念,进而用手中的"平方厘米'模型来度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不露痕迹地说:"现在,请大家用手中的平方厘米模型,再来度量一下课桌桌面的面积。'问题一出,有的同学还真的开始了度量,更多同学则先是面面相觑,随后很快便炸开了锅:"老师,课桌面这么大,这要量到什么时候哇?'"量课桌面的面积,平方厘米太小了!'"老师,有没有比平方厘米再大点的面积单位呢?'无疑,已有的面积单位太小,要度量的面积较大,新的任务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激烈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种冲突,恰蕴含同学向着新知进发的无限可能与空间。同学的数学学习,不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被一次次唤醒与激活的吗? 在课堂教学中"鼓而舞之'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确实,必要的挫折,加之对失败的有效反思,有可能会帮助个体摆脱失败的阴影,并实现由失败向成功的跨越。但是,关于身心还处在进展过程中的儿童来说,我更同意信任如下的推断,那就是"成功更能够反馈成功'。数学无疑是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内容的抽象性与思维的形象性所构成的矛盾与对立,无疑使不少同学一开始便对数学形成一种不够正面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