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画数学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多数同学而言,所谓数学预习,就是浏览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初步印象,这样的预习显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笔者尝试指导同学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让同学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椭圆,用一两个词写上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作为中央主题,然后从中央主题出发向外画分支(分支多少视内容而定),将每一小节的关键词填到主分支线上,当主分支线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重复上述操作。在绘制草稿图形时,同学的大脑处于快速思索的状态,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阅读。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彩色笔标注上"已明白'、"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等,也可以使用"'、"'、"?'等符号来标记。如图 1 所示即为同学预习实数时的一幅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同学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同学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提升听课效果。另外,通过检查同学的思维导图,〔老师〕能够迅速找到同学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与难点,使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图 1 所示,老师可以明确同学对无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存在盲点,如何将无理数准确地表示在数轴上,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这些都是老师在教学中要突破的。 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同学对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方式进行复习总结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在复习中,首先,同学独立对整章知识进行总结,依据自己的理解,理清数学概念、规律及其区别、联系,区分重点难点,画出思维导图。其次,老师批阅同学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同学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掌握状况,同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第三,在复习课堂上抽取部分典型的作品,先由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进行补充与深化,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与提升,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有限,老师的提升主要是将本章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提取。各章、各单元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让同学自己找出联系,把所有的思维导图编织成自己的知识网,整个过程也是其乐无穷的。图 2 即为同学学完直角三角形全等后,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