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教学更有效创设数学情境有效激发思维 要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同学思维灵动,首先要让同学动起来,而要让同学动起来,〔老师〕必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同学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同学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猎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坚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革新的情境中去。低年级同学的数学学习常常带有深厚的感情色彩,他们往往容易被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所吸引,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同学发现问题,引起思索,这有助于驱动同学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激发同学的思维。 例如:在熟悉"10 以内的自然数'的教学中,我在教室前方布置了一个"真实'的环境,出示了同学喜爱的各种可爱的小动物,通过提问,引导同学思索、观察,通过比一比、数一数,同学在玩中数,乐中数,知道有顺序数更不易重数或漏数,通过情境的逐渐引入,问题一个个被解决,同学抽象出自然数的概念,从而猎取新的知识。又如在教学"熟悉人民币'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购物'环境:老师成了收营员,小朋友成了小顾客,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而且真正灵动了同学的数学思维。 引导动手操作有效激励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进展。'小同学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操作时同学情绪高涨,多种感官参加,从而带动大脑进行思维,同学进入了"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自然会急于寻求解决的途径。在教学熟悉图形时,我就让同学每人准备圆片、三角形、小棒、正方形等,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熟悉了常见的基本图形的一般特征。 又如教学大于号、小于号时,先让同学整齐地摆出 6 个圆片,要求圆片要放均匀,并在下面摆出 4 个正方形,要一个正方形对一个圆片,这样同学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清楚地熟悉到 6 大于 4或 4 小于 6。再如:在教学"得数是 9 的加法'时,我是这样演示的:先让同学贴出 5 个萝卜的图,问:有几个萝卜?(用小圈把 5个萝卜圈起来,并板书"5'),在贴出 4 个萝卜图,问:又拿来几个萝卜?(用小圈把 4 个萝卜圈起来,并板书"4'),最后提问:现在一共有几个萝卜?(画上大圈,并板书 9)通过这样演示,可以使同学看到合并的过程,便于同学理解加法的含义。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