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原子结构原子核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A.氢原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电子动能增加,原子势能减少B.原子核的衰变是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发生的C.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而产生的D.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解析】原子核的衰变是自发进行的,B项错误;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固有特性,不会随外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D项错误。2.(2015·山东高考)(多选)14C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14N,半衰期约5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与12C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14C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14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5700年B.12C、13C、14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C.14C衰变为14N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14C的衰变【解析】放射性元素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下的原子核的质量是原来的一半,故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为5700年,A项正确;具有相同的电荷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元素称为同位素,B项错误;14C衰变为14N,质子数多了1个,说明放出了电子,C项正确;半衰期由元素本身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D项错误。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A.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在辐射光子的同时,轨道也在连续地减小B.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则半衰期减小C.用能量等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射静止氘核不可能使氘核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D.某放射性原子核经过2次α衰变和一次β衰变,核内质子数减少3个【解析】根据玻尔理论,原子轨道是量子化的,是不连续的,A项错误;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由其本身决定,与外界环境无关,B项错误;用能量等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射静止氘核不可能使氘核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必须用能量大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射才可能使其分解,C项正确;据α衰变和β衰变的实质,2次α衰变放出2个e,可知D项正确。4.(多选)如图为氢原子能级图,现有一群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则这些原子(CD)A.发出的光子最小能量是0.66eVB.发出的光子最大能量是12.75eVC.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D.由n=3跃迁到n=1时发出的光子频率最高【解析】发出的光子的最小能量为E3-E2=1.89eV,A项错误;发出的光子的最大能量为E3-E1=12.09eV,B项错误;能发出不同频率的光子种类为=3种,C项正确;由n=3跃迁到n=1时,发出的光子能量最大,由ΔE=hν知,对应光子的频率最高,D项正确。5.(多选)实物粒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事实中突出体现波动性的是(ACD)A.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B.β射线在云室中穿过会留下清晰的径迹C.人们利用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D.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解析】电子束通过双缝产生干涉图样,体现的是波动性,A项正确;β射线在云室中留下清晰的径迹,不能体现波动性,B项错误;衍射体现的是波动性,C项正确;电子显微镜利用了电子束波长短的特性,D项正确。6.(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BeHenB.20个U的原子核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剩下5个UCU在中子轰击下生成Sr和Xe的过程中,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质量变小D.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一定辐射出一定频率的光子【解析】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Xe的过程中,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质量变小,所以该反应过程会产生质量亏损,从而放出核能,C项正确;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可能辐射出一定频率的光子,也可能会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D项错误。7.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经过反应后生成一个氦核和一个中子,同时放出一个γ光子。已知氘核、氚核、中子、氦核的质量分别为m1、m2、m3、m4,普朗克常量为h,真空中的光速为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这个反应的核反应方程是Hen+γB.这个反应既不是聚变反应也不是裂变反应C.辐射出的γ光子的能量E=(m3+m4-m1-m2)c2D.辐射出的γ光子的波长λ=【解析】由电荷数守恒及质量数守恒可知,A项正确;此反应是轻核聚变反应,B项错误;由质能方程知此过程中释放的核能ΔE=(m1+m2-m3-m4)c2,C项错误;若此核能全部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时,由ΔE=h,D项错误。8.(多选)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