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黛临床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青黛 石灰 水飞 内服 外用 青黛是临床常用的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功效和抗癌作用的中药,然由于青黛在其加工制备过程中常夹有一定量的石灰,在临床的内服或外用时,对机体产生刺激的副作用,且降低青黛本身的临床效果,干扰和影响复方中其他药材中成分的溶出。况青黛本身质轻易浮,不溶于水,入煎剂或凉开水调敷外用时,常使疗效降低,浪费药材。 1 青黛来源 《开宝本草》载:“青黛从波斯国来,及太原并庐陵、南康等染淀,亦堪敷热恶肿,蛇虺螯毒……。”记述青黛最初作为一种染料从波斯传入我国,而在打靛过程中,池中上漂之泡沫,捞出晒干,即现用之青黛。如今青黛已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草药广泛运用于临床,其中的靛玉红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青黛属于中草药的加工品,原植物主要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 L·草大青 I indigotica Fort,或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爵床科植物马蓝 Baphicanthu SusiaBrcm,豆科植物木蓝 Indigofrra tinctoria L 茎叶中的干燥色素,即粗制的靛蓝,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安徽等地,以福建产者质量最佳,为建青黛。1958 年被《中国药典》收载,规定青黛中靛蓝含量不得少于 2%。 2 青黛的制取 在上述植物中,含有菘蓝苷或靛苷,它们都是单吲哚苷类,要把这些成分从原植物中提取出来,古今都是用加入石灰的方法来完成,如《本草纲目》载:“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捞出阴干,称之靛花,即青黛。” 《国家药典中药有用手册》云:“夏秋季采收茎叶置缸中,加清水浸 2~3 d,至叶腐烂,茎脱皮时,将茎枝捞出,加入石灰,充分搅拌至浸液由深绿色转为紫红时,捞出液面泡沫,于烈日下晒干即得。”[1] 所以即使到了现代对于青黛的制取还没跳出传统的工艺模式,石灰作为一种制靛辅料加入后制造出碱性环境,使菘蓝苷和靛苷经水解、氧化、缩合变成双吲哚分子而成靛蓝及其同分异构体靛玉红。 从打靛过程来看,部分石灰和青黛一起悬于水面的泡沫中,被一同捞出晒干而留于青黛中,主要是氢氧化钙,它在成品青黛中占一定重量,由于青黛收得率不太高,故“……待泡沫减少时,沉淀 2~3 小时,除去上面澄清液,将沉淀筛去碎渣,再行搅拌,又可产生泡沫,将泡沫捞出晒干,仍为青黛,质量较次。”[2]故第二次搅拌捞出的靛花含的石灰量就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