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第五版)》第三章物权变动目录contents•物权变动概述•物权变动的原则与规则•物权变动的模式与程序•物权变动的效力与限制•物权变动的实践与应用•物权变动的争议与解决物权变动概述01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的总称。定义物权变动是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物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物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意义物权变动的定义与意义分类根据物权变动的原因,可分为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内容物权变动的内容包括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其中,物权的设立是指物权的产生;物权的变更是指物权的内容或主体发生变化;物权的转让是指物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移转;物权的消灭是指物权的终止。物权变动的分类与内容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包括法律行为(如买卖、赠与等)、事实行为(如继承、拾得遗失物等)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如征收、法院判决等)。原因物权变动的结果包括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这些结果将直接影响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例如,物权的设立将使物权人享有对物的支配权;物权的变更将改变物权的内容和主体;物权的转让将使原物权人丧失物权,新物权人取得物权;物权的消灭将使物权人丧失对物的支配权。结果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物权变动的原则与规则02物权变动必须以一种外界可得而知的方式予以展示,即物权具有公开性。公示方式包括登记和交付两种,不动产以登记为公示方式,动产以交付为公示方式。公示原则要求物权变动必须以法定方式公开,以保护交易安全。公示原则公信原则公信原则是指物权变动符合法定公示方式的就具有可信赖的法律效力。公信原则赋予公示以公信力,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公信原则要求当事人应充分信赖法定公示方式所表现的物权状况,并依此进行交易。区分原则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区分原则是指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相区分,即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如买卖合同)与物权变动的结果行为(如登记或交付)相区分。区分原则要求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区分原则特定物原则要求物权人必须对其支配的物有明确的界定,不能模糊不清或存在争议。特定物原则有助于明确物权关系,减少纠纷和争议。特定物原则是指物权客体应特定化,即物权的客体应为特定的、独立的物。特定物原则物权变动的模式与程序03指当事人以物权变动为目的而达成的合意。该合意需具备法定形式,如书面形式,且包含明确的物权变动内容。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当事人需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意思表示的生效要件在意思表示到达对方之前,表意人可以撤回其意思表示。在意思表示存在瑕疵时,如欺诈、胁迫等情形,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撤销该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撤回与撤销意思表示模式登记生效主义01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登记对抗主义02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登记机构与程序03不动产物权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机构应当履行法定职责,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登记。登记模式123包括现实交付、简单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四种方式。动产物权变动的交付方式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权利人已经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时发生效力。交付的法律效力在特殊情形下,可通过观念交付的方式实现动产物权的变动,如动产所有权保留买卖、融资租赁等。观念交付交付模式基于公法行为的物权变动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基于继承的物权变动因继承取得物权的,自继承开始时发生效力。基于事实行为的物权变动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