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分层辅导知识结构的分层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同学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同学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同学。假如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出色的同学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制定〕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同学的必须要。如我在上《利息》这个内容时,在要求全体学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的前提条件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国家在加收 20%的利息税时为何不直接把利率下调 20%,而要如此麻烦操作,害得我们算税后利息时又要多算一步?'这个问题是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金融知识才能答得上的。 而事实上同学讨论得非常激烈,也有各别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同时,我也乘机补充了一些金融知识,简单讲解一些税收和利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知识,同学也非常感兴趣。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体育中的数学》一课时,除了学习简单的单循环竞赛场次的计算。我还以世界杯足球赛事和澳大利亚网球赛事为例,补充了分组循环竞赛场次计算和淘汰赛竞赛场次计算的方法。这些内容的增加,既丰富了同学的课外知识,也让同学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不必须要全部同学掌握,同学也不会觉得增加了学习负担。让不同层次的同学获得不同数量的知识,培育数学尖子。 问题制定的分层。 不同层次的同学,我们要给他们投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同学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沉闷,问得太简单,同学得不到提升,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同学提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跟据同学的个性特点,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 想像力非富的同学多提推测性的问题,理解力较强的同学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多提概括性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同学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同学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等等。如我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个内容时,我就制定了以下问题:1、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基础知识,一般同学都可以找到答案。)2、什么叫做比?(归纳概念的问题,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较完整的答出来)3、比、分数、除法三者有何区别?(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经过思索可以答到)4、数学中的比后项不能为零,而体育竞赛中的比分后项却可以为零,这是为什么?(想像丰富,思维活跃的同学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