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怎样教学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特别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同学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熟悉上升为理性熟悉,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制定〕操作时同学要观察思索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同学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同学处理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开流于形式。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同学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同学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表达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同学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育了思维能力。 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施行的有机结合。同学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施行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加强同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熟悉厘米'时,课内让同学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同学找出四周生活中长度大约1 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同学推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熟悉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同学对比实物识别,从而使同学熟悉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同学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同学们的兴趣盎然。 使用学具,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 1.使用学具,可促进同学数学概念的形成。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同学把 8 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 1 个,另一得 7 个;一人得 2 个,另一人得 6个;一人得 3 个,另一人得 5 个;两个人各得 4 个。然后引导同学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同学分一分、摆一摆的施行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同学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2.使用学具,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