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领探究讨论沟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同学参加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与群体活动结合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同学展开讨论、沟通,营造出积极思索,努力探究,畅所欲言的氛围,可以促进同学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一课时,我打破了原有的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动手推导过程,得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同学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制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在学习了基本公式:V=Sh 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40 平方厘米,底面半径 10 厘米求它的体积?同学用刚学的公式费了很大的功夫才算出来,计算如下:3.141010[40(23.1410)]=200(平方厘米),一般的同学是很难快速解答出来的,因此,我给他们留下了一个疑问,如何巧妙地解答呢?同学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同学学具模型,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 通过认真观察这个长方体,变幻不同的位置,经过同学独立思索,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同学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40210=200(平方厘米),理由是当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则有圆柱侧面的一半作底面,高就是半径,得出 V=S 侧 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楚,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因此,讨论沟通既能开阔同学思路,又能培育同学敢思、敢想、敢说的探究性学习精神。所以,我们应该随时激发同学参加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参加探究中获得知识,掌握知识。 在施行运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同学解决问题是 一个探究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问题过程,而是让同学在探究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探究性学习延伸到社会施行中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同学在生活施行中主动去观察、思索、分析,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并用以指导生活施行体验探究的价值,初步形成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学《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后,同学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同学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我安排了如下作业,让同学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完成: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你积攒的零花钱或压岁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钱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做家庭小助手帮爸爸妈妈理财,算一算爸爸妈妈存的钱的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取回多少钱?怎样存最合算。同学们极有兴趣,积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