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词赏析技巧一、一个观念与两种能力 (一)转变一个观念 曾反复强调,不要总认为语文是文科,认为语文成绩不易提升,认为语文高考不拉分。这其中关键是不要像学初中语文那样学高中语文,把这个道理弄清楚了,高考语文成绩才真正能提升。这意味着,第一,学习语文不能靠"死记硬背',不是靠掌握那些程式化、固定的答题套路、模板,对有关古诗鉴赏、现代文、古文阅读和作文试题尤其如此。 (二)具备两种能力 语文高考到底考查高中生什么?最核心就是考查同学两个能力:一是思辨能力,简单说就是熟悉、推断能力,具体反映在两种能力上:(1)阅读能力,落实到试题则是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目标侧重考查同学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各别词句意思,概括、筛选段落、全文主要或者核心信息能力。(2)理解能力,要求同学从给定材料理解出字面、文面没有的语义信息,包括主题思想、中心论点、与人生、社会实际联系以及作文材料深层意义、寓意等。 二、克服大小毛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真正提升语文学习效率,有效提升语文高考成绩,同学必须能找到自己语文学习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于人人易犯的"通病',一旦改正,则走在别人前头;有的属于自己特有的"小毛病',能及时改正,同样可以迅速提升语文成绩。正因为如此,不管自己复习还是跟老师学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学习。毕竟,找对问题与原因其实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三、解决问题办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个人认为,高中生要想提升语文成绩,必须做到"四勤',即"动眼勤看,动手勤练,动脑勤想,动笔勤攒'。 2 诗词重点概念诠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显然特别。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亮特别。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亮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发人深省的效果,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