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撑起强国富民的脊梁(6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程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进展的直接动力,是撑起强国富民的脊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工程科技界献身祖国,以国家的进展与强盛为己任,克服种种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使我国工程科技总体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经济建设、社会进展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我国工程科技的进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程科技进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激情燃烧的岁月。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基础非常薄弱,多数技术领域几近空白,全国科技人员还不到 5 万人,人才匮乏和科技基础薄弱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展的主要瓶颈。党和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工程科技的进展。首先是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新设置了一批工业学院,大力进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专业性的工学院,培育了一批国家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其次是选派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与此同时,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 3000 多名优秀科技人员先后归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我国工程科技的进展增添了新奇血液,提高了起点。三是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随后铁道、电力、钢铁、建筑、机械、纺织、水利水电、地质、医学、石化、煤炭、农业、林业等大批科研院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形成各行业的科研核心力量。1956 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进展远景规划》,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宽阔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制造性,人人激情燃烧,不仅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也为未来的进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文革”十年:曲折动荡的年代。“文革”期间,科技工作大部分瘫痪,讨论机构被肢解,高等教育被中断,宽阔科技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教学工作,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劳动。尽管如此,在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强领导下,依靠“文革”前十余年工程科技进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宽阔工程科技工作者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国防和尖端工程科技领域仍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68)、首次地下核试验成功(1969)、“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第一艘核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