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数学怎么教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特征的。就这两个特征而言,数学是很不合适幼儿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进展水平的一门学科。假如把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看作是单纯地教给幼儿儿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满足幼儿儿记住了一些数字,能表达某一概念涵义的词语,那么幼儿对数学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也会失去教数学的兴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只有当幼儿对某件事物或者某个活动发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究和自觉的学习。兴趣也是形成态度和树立信心的基础。假如幼儿在最初接触数学时就没有兴趣,学习的态度不积极,就很可能影响今后学习数的学业成绩,导致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 最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那些"使幼儿跳一跳能够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进行数教育的活动中,当幼儿能够熟练地把一组物体按其属性分成几组以后,这时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学习活动就是比较各组物体之间的多少。让幼儿在这些组中找出物体个数最多的,或最少的。这个活动实际上是把幼儿对事物外部物征或质的思索引向对量的思索,使他们开始跨入数概念形成的历程,这是幼儿思维的一个跳跃。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也有影响。最能旨起幼儿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合适幼儿认知特点的方法。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老师往往只注意幼儿思维形象性的特点,而忽视幼儿解决抽象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直觉形动生性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多采纳讲解、演示的方法,很少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这样常常使幼儿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一些数学语言或概念,这种没有理解内涵的语言、概念就成为枯燥的记忆符号而使幼儿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来自现实世界的抽象,它的许多概念及其属性都可以转化成具体的事物,成为幼儿可以操作的材料。幼儿在感知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再进行概念属性的抽象。这样获得的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能理解的,是有意义的,也是有趣的。例如 10 以内的自然数列可以通过以"1'为等差,递增到 10 的摆放纽扣来感知。 2 幼儿园的趣味数学 教材方面的衔接 幼儿园教材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1-20 的数熟悉,相邻数序数、单双数,10 以内数的组成、分解、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看图口编应用题教学,熟悉几何〔形体〕、时钟、等分、熟悉人民币等。小学一年级内容包括:1-20 以内数的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