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得处理原则与措施心肺复苏后得处理原则与措施包括维持有效得循环与呼吸功能,特别就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与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就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与神经功能恢复治疗。(一)维持有效循环应进行全面得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得评价,认真寻找引起心脏骤停得原因,尤其就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假如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与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动脉漂移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数与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与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二)维持呼吸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得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与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 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得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此时血流动力学就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与/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 EEP 值与每分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 PCO↓2)可加重脑缺血,因此应避开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三)防治脑缺氧与脑水肿亦称脑复苏.脑复苏就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得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得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得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得因素均可减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得或轻微增高得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得颅内压,以保证良好得脑灌注。主要措施包括:①降温:复苏后得高代谢状态或其她原因引起得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得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实行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 3~3 4℃为宜。②脱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轻脑组织水肿与降低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通常选用2 0%甘露醇(1~2g)、2 5%山梨醇(1~2g)或3 0%尿素(0、5~1g)快速静脉滴注(2~4 次/日)。联合使用呋塞米(首次2 0~40mg,必要时增加至 10 0~2 0 0m g静脉注射)、25%白蛋白(2 0~4 0 m l 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每 6~1 2小时静注)有助于避开或减轻渗透性利尿导致得“反跳现象”。在脱水治疗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难以维持血压得稳定。③防治抽搐: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