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课件完整•词类活用概述•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和量词的活用•代词的活用•词类活用的注意事项目录01词类活用概述词类活用是指在句子中,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改变词的词性,使其具有新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定义词类活用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作用定义与作用词类活用的分类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意为衣服,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穿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意为绿色,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使……变绿。动词活用为名词如“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中的“无益之事”,原意为没有益处的事情,这里活用为名词,表示无益的行为或活动。数词活用为动词如“一言以蔽之”中的“一”,原意为数字一,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用一句话来概括。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如《诗经》、《楚辞》等古代文献中就有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代汉语中,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词类活用的现象逐渐减少,但仍然存在于一些成语、熟语和文学作品中。词类活用的研究与发展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对词类活用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目前,语言学界对词类活用的定义、分类、作用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同时,一些新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也为词类活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词类活用的历史与发展02名词的活用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表示“用眼睛看”。表示动作行为表示存在或变化表示心理活动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表示“用脚踢”。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表示“以……为师”。030201名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表示“使……为王”。要点一要点二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名词的性质或状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表示“使……变绿”。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表示“以……为宾客”。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表示“把……当作草菅”。表示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去看待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中的“廷”表示“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表示“用箕畚装土石”。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工具或依据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表示“像狗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面”表示“当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名词用作状语03动词的活用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或状态相关联的人或事。如“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表示这个动词的动作变化的结果。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作文章的中心词用。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这个行为不是主语“臣”发出的,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的。要点一要点二古代汉语里,动词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为宾语所代表的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国”译为“为国而死”。要点一要点二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为动用法一般也只限于不及物动词,而且…“既泣之三日,乃誓之。”(《病梅馆记》)“泣”是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为动用法,“泣之”译为“为之泣”,即“为此而哭泣”。动词的为动用法陈述句与支配句01动词在陈述句中作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构成支配句。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后面带了宾语“霸上”,构成了支配句。双宾句02有些动词可以带有两个宾语,一个指人,一个指物。如:“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告”带了两个宾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