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初三学生课时第一课时章节第3章第1节教材九年级上册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设计者傅永超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过程与方法】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三、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具有:相关实验仪器及试剂、多媒体教学设备。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及资源设备新课引入【复习】在上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他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过渡】同学们会不会有疑问,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氧气二氧化碳水通过复习上一章的知识,引出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探究物质的可分性【实验1】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2.取少量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于试管①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提问: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3.将上述得到的溶液倒出一半于试管②中,继续加蒸馏水;4.重复步骤3。提问:如果我一直重复上述步骤,最终会得到接近无色的溶液,这个溶液里最后还有没有高锰酸钾,你是怎么解释这一现象的?【讲述】这个实验可以看出,高锰酸钾固体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喝的糖水是一个道理,把砂糖放进水里后,很快就会发现它“消失”了,不是没有了,而是分散成了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我们看到的砂糖,是由大量微粒聚集在一起显现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微粒的第一个结论:微粒极其微小、肉眼看不到回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回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通过实验,对微粒极其微小、肉眼看不到这一结论进行验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入化学的微观世界。探究微粒的运动【实验2】探究微粒的运动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此时,溶液显无色。向溶液甲中滴加1-2滴浓氨水(易挥发,扇闻法),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讲述】这里有同学可能对酚酞有些陌生,它是一种酸碱指示剂,本身显无色,与我们前面接触到的紫色石蕊试液功能差不多,在遇到碱性物质时,酚酞试液显红色。一开始我们在蒸馏水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颜色没有发生变化,可以看出酚酞遇水不变色。接着我们滴入无色的浓氨水,溶液变红了,这一现象就说明了氨水呈碱性,碱性物质使酚酞变红了。2.在烧杯C中重新配置甲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讲述】氨水易挥发,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使溶液变红。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证明这一结论的例子吗?回答:溶液变成红色。回答:烧杯中液体由上而下逐渐变红。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这个问题,有时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什么原因呢?【讲述】这和湿衣服在太阳下干的快是一个道理,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也越快。回答:闻到花香、嗅到酒精的气味、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等。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能够证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例子,体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微粒间存在一定空隙【实验3】微粒间存在一定空隙1.取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