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独酌杜甫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注释:本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正居于草堂,生活相对安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创作古近体兼备.本诗为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B、首联写作者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C、诗歌前两联为独酌之景,后两联为独酌之情,情景交融,自然无痕.D、尾联“轩冕”借代为官生活,全诗透着沧桑后的平静,略带感伤.2、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B2、颔联用白描(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独酌之时的所见:蜜蜂黏着于飞絮,蚂蚁爬上枯梨.表达了诗人在闲适中隐透着的孤独.【试题分析】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理解有误.散步独自归来,并非苦闷,孤独苦闷也不是全诗人感情基调.第三联“得自怡”就能证明.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从题目切入,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衣”和“日”为依托,结合秋风和滚滚东逝水的特征,表达出桑榆晚景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基调.B、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C、诗的后四句重在写情,诗人的所思、所想、所念尽皆是归途,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D、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2、有人说,这首诗歌“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歌的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来到故人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颈联两句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流过,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C、诗的尾联有赞美恭维之意,体现了作者的羡慕向往之情,同时兼有志趣相同之感.D、整首诗叙事明白流畅,用词朴素自然,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4、请结合《沁园春·长沙》的艺术手法,试从描写手法和抒情方式两个方面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颈联.一1、A“会将白发倚庭树”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并不是“安慰老人”.故选A项.2、①整首诗歌无论从前四句的情感基调,还是从后四句的对回乡的期待,直至白发苍苍,都充分表达了悲情;②后四句中,作者在思归的同时,“不知明月为谁好”的心态,想象着别人的圆满,也期待着自己的圆满,悲中带乐;③作者借景抒情;④把悲景、悲情、乐情相融合,更加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二3、B【解析】B项,“颈联两句写……”不正确,“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流过,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是对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的解说.本诗颈联为“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意思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故此题答案为B项.4、①高低结合:一渠水,俯察;墙头外的数点山,仰眺;②远近结合;③内外结合:由外而内——颔联,院外周遭的环境,颈联——院内的景物;④虚实结合:实景:碧松通月朗;虚景:想象待春还时所观彼时芍药之美.⑤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渲染烘托皆可,借助渲染友人新居“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的美,烘托对友人的祝福、赞美之意和艳羡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