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基础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标本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不当,会带来使相关人员感染的危险。标本容器:标本容器可以是玻璃的,但最好使用塑料制品。标本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将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容器上应当正确地粘贴标签以便于识别。标本的要求或说明书不能够卷在容器外面,而是要分开放置,最好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标本的收集、接收和标记:需要接收大量标本的实验室应当安排专门的房间或空间并:1.始终遵循标准防护方法,所有操作均要戴手套。2.应当由受过培训的人员来采集病人或动物的血样。3.在静脉抽血时,应当使用一次性的安全真空采血管取代传统的针头和注射器,用完后自动废弃针头。4.对每个标本作唯一性标识。5.装有标本的试管应置于适当容器中运至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部转运也应这样。检验申请单应当分开放置在防水袋或信封内。6.接收人员不应打开这些袋子。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为了避开意外泄漏或溢出,应当使用盒子等二级容器,并将其固定在架子上使装有标本的容器保持直立。二级容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制品,应该可以耐高压灭菌或耐受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密封最好有一个垫圈,要定期清除污染。打开标本及处理:接收和打开标本的人员应当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过如何采纳标准防护方法的培训,尤其是处理破裂或泄漏的容器时更应如此。标本打开处理时:1. 推举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管。2. 必须戴手套,并建议对眼睛和黏膜进行保护(护目镜或面罩)。3. 打开标本管时,应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以防止喷溅。避开传染性物质的注入1. 通过认真练习和认真操作,可以避开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所引起的接种感染。应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2. 锐器损伤(如通过皮下注射针头、巴斯德玻璃吸管以及破裂的玻璃)可能引起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质。3. 以下两点可以减少针刺损伤:(a)减少注射器和针头的使用(可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瓶塞,然后使用吸管取样而不用注射器和针头);(b)在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实行锐器安全装置。4. 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护套。一次性物品应丢弃在防/耐穿透的带盖容器中。血清的分离1. 只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才能进行这项工作。2. 操作时应戴手套以及眼睛和黏膜的保护装置。3. 法律规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避开或尽量减少喷溅和气溶胶的产生。血液和血清应当小心吸取,而不能倾倒。严禁用吸液。4. 移液管使用后应完全浸入消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