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数值中,单位应该是厘米的是()A、课桌的高度约为0、8B、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D、小明身高约为1、682、如图所示,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3、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A、1、65mB、1、75mC、1、85mD、1、95m4、小光同学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50、1mm、50、1mm、50、2mm、48、0mm、50、3mm,则他的测量结果应是()A、50、2mmB、49、75mmC、50、18mmD、50、175mm5、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如图所示,主要原因是()[A、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C、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D、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需用较厚的玻璃,不便于读数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8分)6、如图所示,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cm。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错误。(1)零刻线被磨损的刻度尺就不能再使用了。。(2)求平均值时,小数点后面保留的位数并不是越多越好。。(3)无论使用多么精密的测量工具,无论测量多么认真,误差总是存在的。。8、如图所示是利用量筒测石块体积的示意图,这个量筒的分度值是,水的体积是,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总=,石块的体积V石块=。三、简答题(7分)[9、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们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这个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沉思了一下,然后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桶跟这个池塘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有池塘的一半大的话,那么就有两桶水;如果这个桶只有池塘的十分之一大,那就有十桶水……”国王听后拍手称道:“你果真聪明!”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阿凡提抓住了可以人为确定桶的大小作为测量标准这一突破点,从而以“狡辩”战胜了国王的刁难。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四、综合分析题(10分)10、步行不仅是一种简易的健身运动,而且还能方便地对一些长度进行估测。(1)人正常步行时,步距变化不大,因此,步距可作为身体上的一把“尺子”。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请你说出一种测量步距的方法。(2)小华测出自己的步距为0、5m,他从教学楼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走了84步,则教学楼的长度是多少米?答案解析1、【解析】选B。课桌的高度约为0、8m,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μm,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8m。2、【解析】选C。A、D选项没有将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且D选项读数时眼睛没有正对刻度尺。B选项没有将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故选C。3、【解析】选B。读题图知脚的长度是25、10cm,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25、10cm×7=1、7570m。故选B。4、【解析】选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减小测量误差的有效方法,平均值要与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保持一致。在测量结果中,48、0mm是错误的,求平均值时不应加上此数据,应根据另外四次数据求平均值,即=50、175mm,因要与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保持一致,故最后结果应是50、2mm。5、【解析】选C。本题考查量筒刻度的设计原理。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量筒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本题应选C。6、【解析】本题是利用辅助法测量纽扣的直径。由题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纽扣的直径为3、27cm-2、00cm=1、27cm。答案:1、27(1、26~1、28均正确)7、【解析】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和误差。(1)零刻线被磨损的刻度尺可以重新选取零刻度使用,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求平均值时,小数点后面一般保留与测量数值相同的位数,所以这种说法是正确的。(3)测量过程中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存在差异,即误差总是存在的,所以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8、【解析】本题考查用水和量筒测石块体积的方法步骤。石块放入水后的水面到达的刻度减去水的自身体积即为石块体积。答案:1mL10mL20mL10mL9、【解析】无论要测出什么量,都要先确定一个标准(即确定出单位)。由此可见,在长度、体积等物理量的测量中确定出国际单位是多么重要。答案:测量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