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关电源电路—EMI 滤波电路原理滤波原理:阻抗失配;作为电感器就是低通〔更低的频率甚至直流能通过〕高阻〔超过确定频率后就隔断住难于通过〕〔或者是损耗成热消散掉〕,因此电感器滤波靠的是阻抗Z=(R^2+(2ΠfL)^2)^1/2。也就是分成两个局部,一个是 R 涡流损耗,频率越高越大, 直接把杂波转换成热消耗掉,这种滤波最洁净彻底;一个是 2ΠfL 这局部是通过电感量产 生的阻挡作用,把其阻挡住。实际都是两者的结合。但是要看你要滤除的杂波的频率,选择 适宜的阻抗曲线。由于电感器是有截止频率的,超过这个频率就变成容性,也就失去电感器 的根本特性了,而这个截止频率和磁性材料的特性和分布电容关系最大,因此要滤波更高的 频率的干扰,就需要更低的磁导率,更低的分布电容。因此一般我们滤除几百 K 以下的共模干扰,一般使用非晶做共模电感器,或者 10KHZ 以上的高导铁氧体来做,这样主要使用阻抗的 WL 这一方面的特性,主要发挥阻挡作用。电感器滤波器是通过串联在电路里实现。撒旦谁打死多少次顺风车安顺场。因此:共模滤波电感器不是电感量越大越好 主要看你要滤除的共模干扰的频率范围。先说一下共模电感器滤波原理 共模电感器对共模干扰信号的衰减或者说滤除有两个原理, 一是靠感抗的阻挡作用,但是到高频电感量没有了,然后靠的是磁心的损耗吸取作用;他们的 综合效果是滤波的真实效果。固然在低频段靠的是电感量产生的感抗.同样的电感器磁心材 料绕制成的电感器,随着电感量的增加,Z 阻抗与频率曲线变化的趋势是随着你绕制的电感器的电感量的增加,Z 阻抗峰值电时的频率就会下降,也就是说电感量越高所能滤除的共模干扰的频率越低,换句话说对低频共模干扰的滤除效果越好,对高频共模信号的滤除效果越 差甚至不起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滤波器使用两级滤波共模电感器的缘由 一级是用低磁导率(磁导率7K 以下铁氧体材料甚至可以使用 1000 的 NiZn 材料) 材料作成共模滤波电感器, 滤出几十MHz 或更高频段的共模干扰信号,另一级承受高导磁材料(如磁导率 10000\15000 的铁氧体材料或着非晶体材料)来滤除 1MHz 以下或者几百 kHz 的共模干扰信号。因此首先要确认你要滤除共模干扰的频率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宜的滤波电感器材料.电容的阻抗是 Z=-1/2ΠfL 那么也就是频率越高阻抗确定值越小,那么就是高通低阻,就是频率越高越能通过,所以电容滤波是旁路,也就是承受并联方式,把高频的干扰通过电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