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模式”的争议与荣光“大同模式”的争议与荣光 谋进展保古城要立足城市本身 记者:听很多去过大同的人说大同这几年的变化非常大,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大同现在整个的进展有哪些变化? 耿彦波:大同这几年在城市化的建设中面临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再一个就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我们怎么能避开被平凡化的浪潮所淹没,怎么走一条个性化的以特色为引领的路子,即怎么能保住它的个性,这是我们思考的两个重点。 根据这两个重点,大同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双城模式”,也就是双城并美。大同有条御河,以御河为轴线,在御河的西面是古城,在御河的东面建了个新区,叫一轴双城,分开进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制造特色。我们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制造特色的路子。 在这个复建的过程中,大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关注也给了大同很大的动力。现在大同的保护和建设基本可以这样讲,经过五年的坚持,大同一轴双城的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一方面是从保护的角度对古城区历史风貌进行恢复性的保护,使它的一个大风貌得到了再现。另一方面御东新区现代化城市的格局也初步形成。但是它还是任重道远,大同领导班子还肩负着更多责任。 古城拆迁要以百姓利益为先 记者:上世纪 90 年代,您担任山西灵石县县长时,修复了王家大院,然后 2000 年的时候,您又到榆次做市委书记,修复榆次常家大院以及榆次老城。这说明您对古城的这种文保工作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您到大同以后,是怎么想到大同要走“一轴双城,新旧两立”这样的进展思路和理念呢? 耿彦波:立足大同的本体,思考大同是什么?大同为什么?把这两个问题讨论清楚。大同是什么呢?大同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 1982 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遗存的古城。它的基本历史状况是什么呢?它有历史风貌的建筑,还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起来占三分之二。另一方面,在这个城市当中还存在着巨大的民生问题。 其实我这个名城保护,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拆迁还不是我去做的,我去大同之前就开始拆迁了。当时一个高等院校做过古城规划,提出作为协调区是可以搞多层建筑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古城风貌就会遭受更大的建设性破坏。任何的文物建筑,它都是一个环境的产物,它不可能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产生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它有一个保护的问题,它怎么保护,它周边的拆除怎么办?那样一种思路就是我在这里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