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 5 单元,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让我们真实地体会到布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行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宝。文中母亲、歌谣、月光其实已经融为一体,置于“家乡”这一背景下,“母亲”和“月光”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意象,成为学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钥匙。 设计理念: 基于家乡背景,设置情境,围绕“什么启蒙了‘我’”这个覆盖全篇的主问题,通过再现文本中的民谣、故事、童谣、谜语,细读品尝,层层深化地理解“母亲”和“月光”这统一的意象,进而丰富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义,梳理内容 1、检查生字,朗读课文。 2、借助文中句概括主要内容。 ① 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 ② 能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并稍作改动概括文章内容吗? (出示:母亲用民歌、故事、童谣、谜语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追溯字源理解“启蒙”,把握主要内容。 ①(出示:XX)这就是“XX ”,它下、上分别是什么?整个字是什么意思?“启蒙”呢?(“蒙”字下面是一只鸟,上面是一个盖子,用盖子盖住鸟是遮挡的意思;“启蒙”就是翻开盖子,就是去蔽的意思。) ②(指上句)人启蒙前怎样?启蒙之后呢?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的过程。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启蒙了我呢? 设计意图: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运用抽象的线条描摹、比附事物,是一幅幅精致、深邃的全息图画。老师带着学生追溯“”的造字原理,弄懂字形与字义之间的严密联系,学生心中留下的就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幅画、一段故事。“启蒙”是文眼,结合“蒙”的字源分析理解“启蒙”,再结合语境理解“混沌”、“豁然开朗”等词语,它们就不再是字典上的概念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训练了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一举多得。 二、情景复原,唤醒歌谣 说是民歌、故事、童谣、谜语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这些我们也都读了,我们被“启蒙”了吗?为什么没有呢?我们再来读一读。 1、民歌。 ① 读民歌,批注出你的理解。 ② 你对这两首民歌有什么理解?能用朗读唤醒同学们对它的理解吗? ③ 课文讲民歌是母亲唱的,我们来听一听。 ④ 歌声美吗?这一唱,民歌好像已经被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