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产品评估指标,让产品理论落地做产品有很多指导方法论,从很多角度解读了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产品。但是,理论和实践总是隔着一定的距离,将理论落地需要有一套详尽的方法论。笔者针对这个问题构建了一套评估指标,帮助大家更好落地。 对于我们做产品的人来说,最痛苦的点,可能就是产品做出来之后,被客户喷“使用繁琐,体验太差”,被老板 DISS“你的产品切不到痛点”。 诚然,一个产品好不好,不能凭产品经理的个人喜好,也不能由于极个别的用户反馈,而对产品当前的状况进行全盘否定。 我们从产品入行的时候,就被行内大咖教育,做产品要做“刚需、高频、痛点”。但是却从没有人去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观测数据去验证我们做的东西是否是满足这三个核心要点。 本文旨在帮助产品经理们建立较为完善的数据指标评估体系,更好地帮助产品功能的优化和迭代。 首先,请容许我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对“刚需、高频、痛点”做些定义:刚需是相对于“弹性需求”而言的,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为是硬性,人们需要的东西或者必须要做的事;高频是指需求欲望在一定周期内产生的频次;痛点则是指用户在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 那么评估指标怎么定? 主要就是下面这一句话:刚需看渗透、高频看人次、痛点看能耗。一、刚需看渗透 渗透率原本是市场营销中的一个概念,指企业的实际销售量在市场潜量中的百分率。但是,我们可以将使用范围进行衍生,大到行业覆盖度,小到产品中的某个功能特性。 比如,互联网渗透率是指使用互联网的网民与总人口数之比,用于表达互联网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程度。 而对于某个 APP 产品来说,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功能渗透率”,是指当前使用该功能的人数占整体使用产品的人数比例。这个指标可以较为客观地反应出当前功能对于使用产品的人群的覆盖度,功能渗透率越高,则说明该功能是当前用户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即当前产品形态下的大部分用户刚需。 以一款教育 APP 为例,这个产品中主要包括看资讯、听课程、做题库等产品特性,相关的产品功能渗透率如下: 从数据中我们就不难发现:10 个人来使用该产品,7 个人看资讯,2 个人听课程,1 个人做题库——看资讯这个功能点能覆盖到大部分的用户。 而对于一款教育产品来讲,其最终目标是帮助用户拿证过题考试的,所以这个数据结果乍一看是反常识的。我们大部分人会认为结构化的课程才应该是用户最需要的内容及功能,有些颠覆我们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