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1.《黄帝内经》就是现存最早得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为中医临床医学得进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子与、李东垣(李杲)、朱丹溪(朱震亨)。刘完素提倡“火热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与进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脾胃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举“相火论”,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得治则,世称“养阴派”。3、中医学结构体系: 元气论-—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方法论 脏腑经络理论——核心4、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基本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第二章 中医学得哲学基础1、阴阳之间得相互关系: 阴阳得对立制约 阴阳得互根互用 阴阳得消长平衡 阴阳得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得交感相错 “阴阳者,万物之始也”“阴阳相错,而变由生”2、自然界与人体五行归类简表 自 然 界 五行 人 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酸 青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苦 赤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甘 黄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辛 白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咸 黑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3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与滋生得作用4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消弱等作用5相乘:即乘虚而入,相克太过,超过了正常得制约关系。相克与相乘在次序上相 同,但相克就是生理功能,相乘就是病理改变ﻫ6 相侮:即恃强凌弱、相侮得次序与相克相反7相生(母子)关系得传变 母病及子:就是指疾病得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 子病犯母:就是指疾病得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第三章 中医得生理观1、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2、心:主血脉,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五行属火,在志为喜,在液为汗3、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开窍于鼻,在五行属金,在志为忧,在液为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