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的文化介绍在中国,瓷器一词最早见诸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隋书》何稠传》记载的匠人无取清意,稠以绿瓷为之。当时的绿瓷应该包括我们今日称呼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质感很好的制品。磁县博物馆已有收藏,但当时不称青瓷而称绿瓷。 磁器一词早见于唐代文献记载内。当时磁、瓷的使用也分别得比较清楚。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邢州巨鹿郡土贡磁器;越州会稽郡土贡瓷器。。 当时磁州的一些窑场都会生产到唐代。那么磁器的最初出现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称涵义一样,指的是磁州所产陶磁器。当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个河北南部一带的产品。这种磁器与瓷器在外观上肯定有区别。因此《新唐书》才以不同称谓加以记载。《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土贡延埴盎缶当时磁州属于河北管辖,似可旁证磁器也包括盎缶类产品。在实物资料方面,磁州的临水曾经发现唐代窑址,墓葬出土过许多唐风陶瓷,其中有青瓷,又有化妆白瓷、酱褐釉瓷。这些都可以纳入磁器范围。 由于磁器产量巨大,不仅行销范围扩展止整个中国北方,官民具获其益,还有许多输出国外。导致文献记载中出现以磁代瓷现象,建构出内涵丰富的磁器文化。自宋代后磁瓷开始出现混用现象。 元时陶瓷文献广泛使用磁器的称谓来指胎体坚固的陶磁制品,而不大再使用瓷字。元学者耶律楚材在《佩文韵府》卷 96。〈七蜀钵脱。磁钵条》中咏道:累累山果映磁钵,薄薄浊缪半瓦壶。《元史》记载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亦用磁字。(然,近年来,景德镇部分学者在文章中把《元史》中设立的浮梁磁局,恣意改写史料为浮梁瓷局。真可一晒)在彭城出土的一件元末明初的《西江月》词文枕上,彭城磁州窑仍然保留了礠窑之称谓。宋、金、元、明、清时期,我国各地许多生产陶磁的地名也统统使用了磁器的磁字,如山东的磁村窑,福建的磁灶窑,宁夏的磁峰窑,磁器用语风靡世界。 明代随着彭城窑场在中国北方陶瓷生产中心的确立,关于磁器的记载渐趋丰富。磁器一词得到各种解释,有了特定与明确含义。明代学者曹仲明《格古要论》中指出:古磁器出磁州。指出明代之前古磁器产地在磁州。产品佳者与定相类,但无类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明《彰德府志》记载为:彭城,在滏源里。居民善陶缶罂之属,或绘以五彩。。指出磁州的陶瓷还有五彩陶瓷品种。 实际上,自元代起磁州窑陶瓷大规模进展,产品覆盖面与影响力遍及全国,导致文献记载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