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书社区产品——多抓鱼体验分析“多抓鱼”这款二手书产品最近十分火热,其文艺气息和知性之美对很多爱读书,抑或是爱收集旧物的人有着十分致命的吸引力。假如你也是这样一个文艺的人,何不进来看看呢? 作为一名读书爱好者,被朋友圈的“多抓鱼”(一款很火的线上书店产品)多次刷屏之后,今日小胖实测了一把这个火得不要不要的二手书产品(忍不住买了几本书,体验确实不错)。 假如没有体验过的,建议自己搜一下多抓鱼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真心是一款做的不错的产品,哪怕只是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 一、什么是“多抓鱼”? 多抓鱼——dejavu,法语,意思是“似曾相识”,寓意人对旧事旧物的情感牵绊,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当然,发音也和多抓鱼相似。 多抓鱼是一个二手线上书店,主要的产品形态为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 两位创始人也很有意思:CEO 魏颖,一个旧物重度爱好者,前闲鱼市场总监、知乎市场总监;陈拓,CTO,则是前知乎商业产品负责人、豆瓣社区开发负责人。 所以,你会发现整个产品兼具了豆瓣的文艺气息和知乎的知性之美。可以说是强强联合了。 二、为什么是“多抓鱼”? 多抓鱼为什么火了? 据资料显示,多抓鱼于 2025 年 5 月上线,是一家目前主营类目为图书及周边,并建立了拥有美国,日本,港台等地区渠道的,优质二手图书运营电商。在这里你可以卖出自己读过的书,也可以享受到以低价就能购买的品质图书。其商业模式为 C2B2C 模式。 上线一年半,收购二手书 130 万本,卖出 100 万本,平均每本书的利润在 1到 2 折。关注多抓鱼微信公众号的用户近 70 万,其中 15%到 20%的用户有过交易行为。 其实“多抓鱼”能够火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 近几年掀起的“知识付费”浪潮,读书已经成为新中产的一种生活方式 每个世代、每个时代都有割韭菜的人以及等待被收割的韭菜,我们也难逃此劫。 从“逻辑思维”到“得到”,从“喜马拉雅 FM”到各种线下“大学堂”,知识付费与其说一种学习,更毋如说是一种“中产阶级焦虑症”在作祟。 因此,学习长挂嘴边,也不时在朋友圈进行各种学习进度的展览。 而朋友圈早已经是我们样板化和美化版的生活方式的“斗兽场”、“如此读书”的话,恐怕很难脱离出“观众”的凝视。又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相关数据显示,从 2025 年到 2025 年,全国整体图书市场的规模已达接近 800 亿元人民币,盘子是非常巨大的;其中线上图书的市场已经高达 500 亿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