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3000 字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讨论,发现。网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爱。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 当 9 岁的儿子写了作文藏起来不让我看时,当他不肯告诉我他好朋友的名字时,当他抗议我们大人常常把小孩子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扔掉时,我不得不悚然一惊,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我兴奋时抱抱亲亲,不兴奋时便不理的小毛头了。我必须面对一个每个父母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何去了解眼前这个每天都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越来越有主见、正从 小毛头 逐渐变为 小刺头 的孩子,如何和他沟通。我只有一次做母亲的机会,没有人来教我如何当母亲。假如我不主动去学习如何做母亲,而他又肯定不会等我终于明白如何当母亲后才开始成长,那么我很可能会错失他仅有一次的少年青年时期。于是,我开始观察别人如何当母亲,也开始读这一类书。我读了池莉的《来吧,孩子》、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等。最让我深思的就是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因为这本书不仅让我想到如何当母亲,而且指导我如何面对每天在学校遇到的 18 岁左右的学生。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共同写作的一本书。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欧洲,回到儿子身边的时候,安德烈已是一个 184 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是个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开始抽烟的高校生。他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 冷 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爱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为了重新认识长大了的儿子,也让儿子了解自己,龙应台邀请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和她共写一个专栏,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谈人生价值,谈对工作的态度,谈爱情观,谈抽烟问题 对话并非总是顺畅的,有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