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冲突:从“无所担当”到“任重道远”价值冲突:从“无所担当”到“任重道远” 【摘要】当前,安乐死立法的呼声日长,其引发的争论也见诸报端。“安乐死”是对生命的不负责还是对死亡的尊重,安乐死实施后会不会引发道德危机等问题亟待解决,究竟出台何种措施能合理的控制安乐死的适用成为实务界和学界持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此外,包括医生和病人在内的最有感触的群体也应被重视。通过诸方考虑,尽快完善立法的相关措施,使得安乐死的权利及早惠及焦急等待的人,也推动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安乐死 普世价值 中国困境 一、中国“安乐死”的普世观 安乐死始终是一个舶来品,对其立法和合法的讨论始终集中在国外,而相关的立法成果更是集中在西方国家,在我国也只是受到舆论和少数学者的关注,但事实上在民间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和关注始终不减。 “从 1986 年第一例安乐死出现,不同的领域包括民间都在讨论着安乐死,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的总计 350 封群众来信中,高达 90%以上的民众支持安乐死,在 2001 年 5 月 10 日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中,主持人称:根据对上海和北京两地民众的关于安乐死民意调查中,赞成安乐死的,北京为 91%,上海为 72.5%,十年之后的今日这个数据只会有增无减。”1 在一份关于安乐死的数据调查分析中,大专学历的人群赞成积极安乐死的比例最高,初中及以下的人群对积极安乐死的赞成率最低,高中或中专和本科及以上的人群赞成积极安乐死的比例居于中间位置,但仍然高于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相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更能接受积极安乐死。医生对积极安乐死的赞成率最高,其次是管理人员,而职业类型为其他的赞成率最低。由此,可以初步认为懂得医学知识、与患者距离最近的医生对积极安乐死的赞成率最高。 随着社会的进展,人们对于死的理解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但要无痛苦的死亡,更要有尊严的死亡。当前社会的主流人群对安乐死概念也逐步接受,这对中国安乐死的合法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诚然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然而相较于病人生命中最后一段旅程所经历的痛苦,就连见惯了生死的医生群体也为之动容。不得不说,医生是最接近死亡的群体,他们可以充分理解病人的病痛和需求。因而,倘若安乐死得以立法,医生将减少更多的法律责任和思想冲突,职业道德和怜悯之心得以两全。 二、“安乐死”的中国困境分析 中国自古提倡“好死不如赖活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