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舞弊的原因和防范治理摘要:企业会计舞弊现象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披露了多起会计信息造假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企业会计舞弊,必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职能,同时,会计行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关键字:会计舞弊,手段,性质,原因,防范舞弊通常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纳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八号——错误与舞弊》第 3 条则将“舞弊”定义为:“本准则所称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一.会计舞弊的手段 (一)虚构交易或事项 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在《上市公司作假五种手段曝光》一文中将虚构交易或事项列为上市公司造假手段之首。常见的手法包括虚构销售对象,填制虚假发票和出库单、故意混淆会计科目等。ST 黎明管理舞弊案,达尔曼虚构利润、虚增资产案等就是虚构交易或事项的典型。 (二)隐瞒交易或事项 最常见的就是隐瞒关联交易。为了规避关联方交易会计及披露,人为多走一家过桥公司,使关联关系非关联化。造成董事会公告虚假陈述;董事会对关联交易表决程序违反上市规则;公司董事上报董事承诺及声明存在重大遗漏;一些重要信息披露不及时。如内蒙古宏峰公司及自仪股份公司等。 (三)利用关联方交易 当前,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购销、资金往来、担保和抵押、租赁、特别权使用等多方面的关联交易事项。其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相互转移收入和费用,转移利润,躲避税收。2.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会计报表,作价变动频繁,蒙骗报表使用者。3.费用承担原则不统一,影响企业收入、费用核算的准确性。4.相互融通资金,认为转移贷款负担,造成企业利润不实。 (四)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量 会计计量原来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但为了稳健,会计学者建议在一次计量(历史成本)基础上,在一定的会计期限内作二次计量(历史成本与市场价值孰低原则),于是便有了减值准备,再加上权责发生制下的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这些交易或事项往往没有交易记录的支持,没有客观的证据,需要人为的估量,但一些企业往往故意混淆会计估量与滥用会计估量的界限,人为制造重大会计差错而不进行调整的。 (五)滥用会计差错 滥用会计差错的背后是一些企业将此作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当报告年度业绩达不到要求时,就利用会计差错来调节利润。当公司审定前报出的利润低于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要调减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