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的及教学应用举例的反思先行组织者的及教学应用举例的反思 奥苏贝尔是美国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于 1960 年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这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他提出的主要理论还包括有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同化理论等。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识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主张老师有必要在讲授新的学习内容之前向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资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奥苏贝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同时有高度概括性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关键内容。以此来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成为“组织者”。在教学中实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目的是为新知识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性,从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并进一步促进学习迁移。在教学中先行组织教学模式具有突出的特点:更高的抽象性,更高的概括水平,更高的包容水平,能清楚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关联。虽然先行组织者理论在高中教学中已有广泛应用,但它仍存在不足,很多观点停留在假设阶段,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加以论证,并且先行组织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对所有学习都适用,如体育和机械学习材料的教学,还需要其它 方式来补充,先行组织理论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及适用人群不会太广泛,在一些偏远山区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就不可用了。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这一模式中的基本结构和教学事件包括:第一阶段,先行组织者的呈现(阐明教学目的;呈现组织者;鉴别限定性特征;举例;提供前后关系;重复;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的意识)。第二阶段,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明确组织;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明确材料;保持注意;呈现材料)。第三阶段,认知结构的加强(运用综合贯穿原则;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引起对学科内容的评析态度;阐明)。通过阶段式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出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提醒学生主动将新知识与这些知识建立个方面的意义联系,从而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