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李军鹏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各位学员大家好,今日我主讲的题目是“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根据人人参加,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李克强总理 2025 年 3 月 5 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今日我主要讲三个大问题。第一个大的问题是,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第二个问题是我国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的进展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个大问题是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对策与措施。一、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坚持共享进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看待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一)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第一个方面,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的因素,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设置了“十三五”进展目标,包括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创新驱动进展成效显著,进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等等。其中保障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国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十三五规划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确定了具体的指标,主要有四大类的指标,分别是经济进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这四大类,25 个、33 项细分指标当中,有 19 项是约束性的指标。十三五规划用民生福祉指标取代了以前人民生活指标的表述方式,从人民生活到民生福祉,这个指标的词汇的变化,体现了政府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