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性地使用教材邵刚中心小学 马艳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多年来,“以本为本”是处理教材的基本原理。它限制了老师的思想,把老师禁锢在死框子里,影响了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它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进展。新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以目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制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下面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此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制造性使用教材的依据是什么。 具体依据如下:1、 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 《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它体现了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而就教材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理解。从狭义上来讲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即教科书;从广义上来讲它又是指老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材料。 老师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而从钻研到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制造的过程。若在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2、 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地、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各有各的特色,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这是制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所以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老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制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3、根据教学情境而定 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老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估计、构想,是建立在老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此时,老师若不根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还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就属于传统式教学了。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老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