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做了两个 APP,我有一些不成熟的体会转眼就到了 2025 年了,自从写完上一篇文章后,差不多有半年多没写自己的东西了,这半年在新的公司,新的工作岗位上收获挺大的,已经做了两个 app,一个资讯类(已经上线),另一个是小众电商(还没上线)。工作的过程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但还好,一切的困难都总能克服。在这半年里,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线上 app 的作品,更多的是,对于 UI UX 的理解和感悟不断地改变和深化。眼看着又要过年了,也是时候把自己这大半年的工作感受稍稍总结一下,和大家做一点分享。01 团队工作,妥协是一门学问 一个产品最后出来的样子,是各种妥协的结果。 互联网产品和平面类型的设计工作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在于工种的细分上。之前做平面相关的工作(品牌,视觉,电商),自己一个人可能就充当了基本上除了印刷以外的所有主要工作,既要和客户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和想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又要思考和制定设计方案,向客户展示设计提案,又要执行获得认可的设计提案,保证设计成果符合客户预期并落地,假如是最后要交付印刷品,可能还要跟进印刷的过程,保证印刷物料的质量。嗯,好像一个人把所有的活都要干了。 但是互联网产品不太一样,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方案落地的过程,这个工作一般来说没有办法一个人干(除非是牛到精通前端后端和客户端的各种开发语言的牛逼全栈设计师),因为会涉及到程序开发,有一些设计师,就算你厉害了,你能把产品交互和 UI 都搞定,然后你还会(web 端)前端开发语言或者客户端开发语言,但是你还是需要一个能写后台的工程师,所以,正常情况下,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是环环相扣的,至少都需要两到三个人来配合工作。这还是比较小型的产品,假如是复杂的产品,那每个环节都必须细分出来,而且可能每个环节都不止一个人,产品,交互,UI,前端,客户端,后台,因为每个环节的工作量都太大了! 既然有这么多的分工,那必定会导致不同的工作岗位看问题的点都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常常会听到开发说,明明用 A 就可以,为什么非要用 B?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我真的不太理解,但是后来慢慢熟悉了开发的工作之后(尤其是自己开始学习一些代码知识之后)慢慢理解了,其实开发在实现我们的设计的时候,最关注的是功能的实现,而功能就是各种交互的集合,一个页面上,假如交互不变,功能不变,只是改一些视觉上的样式,这是相对来说简单的,假如牵扯到交互的调整和修改,那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