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药害事件世界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是不合理用药的两种最常见表现。药物在给予人们健康与生存希望的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如影随形,极端体现为药害事件的发生。经百年来世界上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屡屡发生,我国近年来药害事件的频发也令人担忧。以下列举了历史上的部分药害事件。 (一) 甘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引发肢端痛苦病。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 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痛苦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 1939~1948 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 585 人,其中多数是 3 岁以下的儿童。 (二) 氨基比林致白细胞减少症 氨基比林是 1893 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 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 年进入美国市场。1922 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从 1931 年到 1934 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 1981 人,欧洲死亡 200 余人。 1938 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 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在丹麦,从 30 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 1951~1957 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三) 磺胺酏剂致肾功能衰竭 磺胺类药于 20 世纪 30 年代问世。1937 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 Massengill 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到这一年 9~10 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 人,死亡 107 人。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