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代 诗 词 鉴 赏 — — “ 杨 柳 ” 得 意 象一 、“杨 柳 ” 本 意 解 析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就是一个情思缠绵得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得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就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就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与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得“杨柳”就是杨树与柳树两种树得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得“杨柳”都就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得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得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得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得以“杨柳”为词素得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得“杨柳”得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就是“柳腰”得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得《古谣谚》一书得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得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就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考诸典籍,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与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