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做到“六化”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老师在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时,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采纳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课程生活,德育生活。在具体实践中,采纳“六化”教学的模式,以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关键词:课程生活;“六化”模式;道德;实效“道德教育从其根本宗旨来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性的自觉,它使人成为人)”。近二十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讨论和实践,全体德育工作者深感道德教育在成就人的德性中的无奈,以致有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这样评价:课堂学习亮晶晶,现实生活瞎蒙蒙。为了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作用,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应运而生。当新课程在学校实施时,作为每一位品德课老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价值观,包括更新德育理念,清楚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重视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六化”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讨论生活(社会),以最优化地达成他们内化道德品质,增强德育实效。 一、“六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 生活性。回归生活是学生道德主体性形成的源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为素材,如生活中的现状、需要、困惑、问题等,并加以浓缩锤炼,让学生或在情境中模拟,或在活动中训练,或在现实中体验,使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的大舞台中学习生活,获得经验,学习道德,进展能力。2. 活动性。活动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加游戏、扮演、竞赛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丰富和进展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能力,加深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3. 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儿童主动参加的过程,通过亲身参加和直接体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4、整体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