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我的教学教育故事小学老师我的教学教育故事 小学老师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推动教育改革、开展素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从而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讨论、实践、反思。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根本思想 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比方,在教学课文之前,我常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加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加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老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制造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老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制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老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制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加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比方,在教学《木兰诗》时,就有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值得疑心。因为在封建社会,妇女要裹小脚,假如木兰一洗脚,不就会被发现了吗? 这时,我并未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看一看中国妇女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到了下一节课时,学生就告诉我: 中国妇女裹脚是从南唐李后主时开始的,而木兰所处的年代是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妇女还没有裹脚。 这样,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化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化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比方,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通过分组讨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