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心路历程庄子的心路历程 一 在苍茫寥廓的水天之间,大鹏在奋翅飞行,它是那么巨大,背若青天,翼若垂天之云。巨翼轻掠海面,击起三千里浪花,翻动扶摇羊角,直上九万里高空。大鹏正乘着海运南徙去天池,天池是大鹏全心向往的王国。 从北冥到南海,不知有几千万里,大鹏有志图远,不畏路途遥远,可是他们高飞远翔有待于飞,“风之积也不厚,则其大翼也无力。”大鹏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腾飞是风在下托举着,只有凭借风力,大鹏才能飞往南海,达到远行的目的,在没有飞的日子里,大鹏如同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的目的,还要见笑与在蓬蒿中腾越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 这是大鹏的悲伤,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士人的悲伤!在中国古代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人生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假如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 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实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可是他的逍遥是在极不逍遥的境况下提出的,是在痛苦中精神探究的结果。 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 和老子齐名的庄子,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他的思想起点与其说源于道家,不如说是师承儒学更为恰当。近现代很多学者都肯定了庄子早年是儒门弟子,其师承关系为孔子——颜回——庄子。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几乎少有能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的。庄子是儒门弟子,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究的历程。 二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身。为了维持生计,他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 1 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乏。 庄子不入仕途并非入仕无门的缘故,在他一生中不乏有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庄子》中有两则关于辞聘之事的记载: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见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