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情况下猪场应实行的措施近段时间以来,国内部分省市养猪场的猪只出现无名高热、死亡率增加的现象。应该来说,类似这种现象的情况以前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养猪的低谷或高峰时期,这两种情况下,猪只的销售和原料的供应存在着相互抑制的矛盾,在养猪行业低谷时期,由于猪价偏低甚至亏本,大家为了节约开支,主动地实行多种形式,一般通过降低饲料营养水平、使用效果不太显著的低价药物、原料、疫苗等来减少成本;在养猪行业的高峰期,由于需求量大增,各种原料供应紧张,有时养猪场户不得不被动地使用质量差的原料,特别是购买量少、购买力低的小规模个体场户,有时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目前已有大批专家学者在进行专门的讨论,信任很快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措施。从生产第一线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恐慌,在没有麻痹大意的情况下,只要自身管理到位、落实合理的免疫程序、严控原料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减少甚至杜绝这些突发疾病的爆发。下面提出一些措施,仅供参考。一、成立合作小组,增强购买力,保证原料质量目前的散养猪场还比较多,特别是养猪发达的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猪场、猪舍密度大,猪只存栏数多,但权属分散,有的一个人几十头,有的几百甚至上千头。这么多年来,大家看一看,一般传染病的发生是不是先从这些地方开始的比较多?容易出现其它问题的地方是不是也是这里?其实这些猪场业主也不想这样,但没有实行有效的办法(有时也很难做得到)。现在假药、假疫苗、劣质饲料原料等横行市场,个体场户的购买力又小,买什么都讲究方便、便宜,因此很容易买如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买玉米粉代替玉米的情况),以至造成猪只体质下降甚至发病。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可以借鉴广东一些地方的做法: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个体散养场户自发组织起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如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拼车、拼饭、拼房等),生产销售独自经营,在采购时(如饲料原料、药物、疫苗等)联合起来,这样运作一是可以利用数量的增加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买回来在重新分配,为了做生意,销售商一般不敢轻易做假;二是可以利用数量的增加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其他不说,量大了,销售商的运费节约了,价格自然会降下来。原料质量保证了,猪只健康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二、无论高潮还是低谷,保持饲料营养水平营养水平涉及到成本的高低,特别是仔猪料,营养水平不同,价格相差悬殊。有的老板就喜爱在原料价格上涨时或养猪行情处于低谷时通过降低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