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职员建国 60 周年征文报社职员建国 60 周年征文我常常在想,假如没有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们今日的生活会是这样五彩缤纷的吗?对于出生于 70 年代初的我来说,对改革开放所结出的成果是有切身之感的。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人们都有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只不过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疲于奔命,疲于为一日三餐所愁,精神的东西似乎并不存在。其实,人们对精神的需要同样也有饥饿的感觉。使我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那台录音机了。我的伯父在改革开放前就去了香港,于是,我家是村里少有的香港户。逢年过节,伯父都会回家探亲。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回来的次数也多了。他一回来,总会带来许多好吃的东西,好看的衣服。看着伙伴们向慕的眼光,我牛极了。而更牛的,还是那一次伯父带回来了一台录音机。那是一年中秋前夕,从香港回来的伯父在给我们大大小小派好了礼物之后,就拿出一台录音机放了起来。这可把我们这群顽皮的小孩震住了。只见那么一台小小的长方形的东西,只要把爹一放,把手指一按,就能唱出很好听的音乐来,更有奶奶和乡亲们喜爱听的,现在才知道叫《王双福》,《桃花娘过渡》,《剪月容》之类的白字戏。物以稀为贵。在那时候,那台录音机在大家眼里无异于宝贝。四乡八邻的老人们吃饱了早饭,趁着年轻人下田干活,就搬着凳子三无成群地来到我家门前,让奶奶给他们放录音机听。由于奶奶只懂得简单的操作,往往一个上午只听到一出白字戏曲,可乡亲们还是百听不厌,不到不得已,绝对不忍离去。待到中午,大人们从添里干活回来了大家吃过午饭后,又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来。由于我家住在一个祠堂的院子里,显得很宽阔。乡亲们说是来这里“叹南风”,其实是来我家听录音机播出的白字戏罢了。那场面,绝对比现在村里逢年过节放映电影不知喧闹了多少倍。因为那台录音机,我家门前天天不绝人影。乡亲们一有好事,诸如迁新居,娶新娘,都要向奶奶借录音机去放一放。这时候,往往是借的人兴奋,而奶奶则感到脸上很是有光,而我们小孩子则觉得神气极了。要是碰到跟谁翻了脸,我就蹦出这么一句话来;“以后不准你到我家去听录音机”。而每当这时候,小朋友们便向我求和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里有录音机的人家越来越多。后来,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再后来,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进展,录音机似乎早已成了被遗忘的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