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假票”事件,我来说说我的思考最近,因为一张“假机票”的事儿,旅游网站携程被推上风口浪尖。话说这携程反应速度还算不慢,很快就给了“退一赔三”,但毕竟行至年底,票务问题总容易被当做焦点。于是这个大 V 出来骂一骂,那个专家也想说一说。 舆论监督本无错,肇事企业也该得到应有的惩处。只不过作为一个还算懂些“内情”的消费者,却当真不想让一些半懂不懂的“专家”混淆视听,“专家”代表了谁我不知道,我只希望俺们自己花钱买票的消费者能有自己的思路,至少别被人当刀用。一张机票是怎么到我们手中的 作为一名消费者,与“专家”的区别在于,我说的话大家都能听懂,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简单来讲,逻辑上我们买一张机票最直接的应该是直接到航空公司去买,然而事实上,航空公司的下游,又有很多的代理商为其分销机票,这就是我们从前常常看到路边那些机票销售点的由来。 进入网络时代后,一些在线旅行商加入航企代理商的行列,他们让我们能随时在电脑上买机票。再往后,出现了网络平台(携程、去哪儿、去啊等),平台的作用是把包括以前那些我们见过的路边代理商们“放”到网上,使消费者在网上便可以和众多代理商进行交易购买机票。 有了在线旅行商和平台,我们从此便不用再迎着寒风,冒着酷暑去代理点排队买票,而且可以实时对比、筛选所有代理商的价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机票,一年下来省时省事儿不说,还能省下不少钱。 不过代理商由于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导致信用度参差不齐,尤其一些小代理商,常常利用信息不对称在机票上做手脚用以牟利,这是机票代理行业自出现以来一直存在的顽疾,而这次携程出的“假票”,正是在其平台上的某一小代理商所为。 携程作为平台,存在疏于监管的责任。但并非像某些专家所言,以此牟利,因为钱根本轮不到携程拿,而是去了个别代理商的兜里。携程有没有必要“卖假票” 此前有“专家”提到,他遇到过一些在携程付了钱,出票却很慢或者根本就没有出票的情况。并以此推测是携程“在其中故意拖延时间并从中攫取退改利润”,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专家”认为这种操作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 对此,我等广阔消费者或许看不懂什么财务报表,什么数据分析,因为说实在的那原来就对推断此事没有一毛钱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动用“万能的常识”即可辨别真伪。 首先我们回顾下“专家”口中携程炉火纯青的操作手法,“用户买一张票,然后携程假装出票其实没出,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