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 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 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怎样的课算一节好课?) 受课程改革的推动,目前的中学课堂教学正经受着扬弃的剧烈冲突,老师们面临众多的教学行为取向,必需作出明确的价值推断和选择。因此,诸如“我们的课毕竟该怎么上?”、“什么是一堂好课?”等问题接踵而来。 影响一节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好课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想要既简洁又全面地提出“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不现实的。面对这既简洁又简单、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承载着“课改主阵地”任务的课堂教学,从我们老师的实际水平动身,现阶段我们能否抓住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实践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的思索立足于操作,因而实行如下两种策略: 1.求简的策略。我们力求阐述几个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而临时回避一些其他的问题。我们能否从课堂教学的某几个表象来估量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选择了“学生参加度”、“学问展现度”、“过程有效度”这样三个指标。 2.求实的策略。我们立足于老师的“最近进展区”,不只是思索我们要做到什么,而更多的是思索我们已经做了什么,还可以做什么。对操作问题的探究,我们目前所实行的方式是:从新课程理念与要求动身,以我们老师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并实施操作,通过对此项操作的评价与反思,逐步改良我们的操作。 一.学生的参加程度 “以学生的进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操作,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是不是突出了这个中心,学生的参加程度是一个最显著的评价指标。我们把课堂上学生的参加分为心理(头脑)行为的参加和肢体行为的参加。心理行为表象是“以什么状态,思索了什么问题”,肢体行为表象是“以什么方式,执行了什么任务”。因此,对“学生的参加程度”,我们考虑了如下四级水平:A.主动提出了有学习价值的问题,敏捷地完成了简单的任务; 实践者共同探究老师对课程的理解设计并实施操作评价与反思新的设计与操作 B.很有兴趣地绽开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合理地完成了较简单的任务;C.“倾听静思”、专注于问题的求解,能变式地完成了较简洁的任务;D.认真听讲、关怀问题的答案,程式化地完成了简洁的任务。 二.学问的展现程度 在对待“什么是学问?”的问题上,人们常有一种误会,以为数学学问“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