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决定要对美国开战的原因近来,有文章援引美国历史学家的讨论,称胡适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意谓美日开战,乃是中国驻美大使胡适不断挑拨的结果。这一荒诞不经的说法,忽略了两国在战前已无法调和的利益纠葛,将复杂的国际问题简单化。 侵华战争初期,日本为防止国际干涉,在力求不损害第三国在华权益外,尤其注重维护其与美国的亲善关系,其目的在于:一、保障石油、废铁等战略物资的进口;二、破灭中国对美援的幻想。但随着日本独占中国野心的膨胀,及其对中国腹地的占领,不可避开地侵犯到美国利益。 从 1938 年开始,日本为断绝外国援华通道,封锁中国沿海,第三国对华贸易无法进行;西方权益不再被保护,日军攻陷南京时,甚至炸沉了美国军舰帕奈号与三艘美国油轮。据美国统计,至 1938 年 12 月为止,日本侵害美国在华利益的事件,即发生了 296 起。第二次近卫声明中,日本更公开否认《九国公约》及其确立的门户开放政策,宣称要构建东亚新秩序。 在帕奈号事件后,美国国内开始有人要求制裁日本,如亚洲舰队司令官亚内尔说,东京打算排除美国在太平洋各地的利益假如美国允许日本征服中国,那就等于放弃亚洲大陆及对太平洋的控制权;而若要挫败日本上述计划,唯一的办法是援助蒋介石,并同时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由于孤立主义势力的影响,美国虽没能通过对日本的大规模制裁,但还是批准了限于航空设备的道义禁运,及对中国的 2500 万美元桐油贷款。 美国政策的转变,让日本大为不安,但他们不愿就此放弃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成果,一再扩大对英美在华利益的侵犯,甚至一度封锁了天津英租界。随着欧战爆发,美国对日政策日趋强硬,1941 年 1 月,《美日通商条约》期满,不再续约;1940 年 7 月,美国开始对日本禁运航空燃料、润滑油和高熔点废金属。 日本南进,与美国在太平洋上的矛盾日趋激化,只能诉诸战争。 1940 年 7 月,日本确立南进方针。两个月后,日军为阻断滇越公路,强行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威胁东南亚。当时美国需从东南亚进口天然橡胶、锡等战略物资。如在 1939 年,荷属东印度的锡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其出口美国的数量,相当出口于英、德、意、荷四国总和;1940 年,英属马来亚的橡胶和锡,各有57.9%和 78%卖给美国。为警告日本,遏制其进一步行动,当年 10 月,罗斯福禁止废钢铁运往日本;12 月,又将铁矿石、生铁、钢等列入禁运范围。 在此同时,美国加大了对华援助。其中固然有同情中国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