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与人类——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既是一部昆虫学的科普书籍,又是一部描写昆虫的文学巨 著 , 是 科 学 与 文 学 完 美 结 合 的 典 范 。 ——题记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信任大家都熟悉,小学时还学过有关他的课文。但大多数人只知他昆虫学家的名号,殊不知他也是一位有着“昆虫荷马”之称的散文家。在这系列书中,法布尔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他眼中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灵动,一扫科学书籍普遍的枯燥乏味。 螳螂是大家所熟知的一种昆虫,没有人会关怀这么一种毫无特色的昆虫,但在法布尔眼中它却是“典雅优美,体形矫健的刽子手”。他似乎总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特点。在他的笔下,稀松平常的绿蚱蜢是“凶狠、凌厉”的猎手,乌黑的蟋蟀是“左撇子”、与粪便打交道的圣甲虫是“手法奇特”的“雕塑家”。 这些别人不屑一顾的玩意却是他的“宝贝”,是值得他穷极一生去探究的未知世界,他会想法设法的养育蟋蟀的诸多后代,会因为看到蝗虫褪皮而激动的难以入眠,会在雨天的夜晚与圣甲虫对话——尽管圣甲虫并不搭理他。 读《昆虫记》,你不仅能了解到各类昆虫有趣的生活现象,更能感受到法布尔蕴藏于书中的精神。他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关爱和对万物的赞美。他以虫性对比人性,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凭借他睿智的哲思搏得众人毫不吝啬的喝彩。 和人类比起来,昆虫真的十分弱小,它们没有人类庞大的身躯,更不会使用高能科技,时时需要担忧生命。昆虫是明智的,为了生存,它们懂得取舍:蚱蜢遇到敌人时会自断大腿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趁机逃脱。割舍时它是痛苦的,但它们更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保存有更长久的利益。昆虫都明白的道理有几个人知道?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昆虫是坚韧的:蜘蛛织网的过程充满了辛苦,不是被风刮破,就是被淘气的小孩子戳破。不断地破坏,不断地重头再来,永不放弃,现实中总有人因这样那样的理由而选择轻生,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是职场受挫,或是情场失意,他们接受不了失败,注定被社会淘汰。昆虫是无畏的:蜜蜂在外敌入侵时会毫不犹豫地迎敌,为了保卫家园,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辞。当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难时,多少铁血战士奔赴疆场,用鲜血浇灌神洲,用生命保卫中华!可如今,持久的和平让人越来越“爱惜生命”,他们不愿去参军,不同意保家卫国,甚至想尽办法躲避兵役,实在是可悲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