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 绍 兴人,出身于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 、 、 。 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 》、《 》,散文诗集《 》,回忆性散文集《 》等。其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 、 、 。 二、【创作背景】《朝花夕拾》创作从 1926 年 2 月开始,到 11 月结束。后又在 1927 年 7 月 11 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鲁迅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耀罢。 ” 意思是早上开的花儿,傍晚的时候把它们收集起来。《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三、【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第一类:童年、少年经历类。这类作品通过描述作者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在夹叙夹议中,表达了对往日时间的眷恋或痛恨,展现了到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作品题目内容概括主题思想《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希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灵上的隔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从 百 菜园 到 三 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宽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 亲 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无常》文章描述儿时在乡间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