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与讨论民族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与讨论 摘 要: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选修课是普通综合性院校面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的艺术、文化素养课程。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让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艺术实践 一 、民族音乐历史与继承 中国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极其丰富的民族音乐,包括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族器乐、民间歌舞、二三百种的戏曲及说唱五大类等。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音乐活动和音乐实践,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距今已有八九千年,它号称是中国最早的乐器,有极大的音乐考古价值。后来中国湖北随县境内出土了距今2400 年的曾侯乙编钟,这一发现也被国外学者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出现以后,音乐学术界纷纷对先秦音乐史彻底重新编写,中国音乐史也被大家重新认识。但是自 20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中国民族音乐渐为国人所冷落。一方面,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使人们认为西方音乐先进、中国音乐落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人们在谈论中国音乐时常常割断与自身文化传统的联系而难以了解其真谛。其实,我国的音乐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正如一位音乐家所说:“中国音乐,尤其是传统的音乐,就仿如中国的茶,它的味道、意境是那样的幽玄,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前者平淡中而具有真挚,后者则充满感情的澎湃流露。它们是感性和理性不同的空问。 中国音乐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音乐专业教育的蓬勃进展,大多高校都有了艺术学院,民族音乐教育事业趋向繁荣,民族音乐的教育性、文化性与艺术性受到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厚爱。 二、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违反了“以音乐为本”的指导思想,导致了教学的“非音乐化”倾向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 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像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老师的语言表述中消逝,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