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百家讲坛笔记1-辛弃疾

百家讲坛笔记1-辛弃疾_第1页
1/7
百家讲坛笔记1-辛弃疾_第2页
2/7
百家讲坛笔记1-辛弃疾_第3页
3/7
《百家讲坛》笔记——金戈铁马辛弃疾(八)词坛飞将【字幕配画外音】自起义南归之后,辛弃疾一直渴望着弛骋疆场、恢复中原,但机会却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公元1206年,宋、金之间烽烟再起,当施展理想的机会终于来临之时,辛弃疾却溘然长逝,留下了千古遗憾。辛弃疾这位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的铁血男儿,没能在疆场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却在词的世界里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身影,并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和苏轼的词风有什么不同?后人又是怎样评价这位名垂千古的词坛传奇人物的呢?【赵晓岚】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初七这一天,临安皇宫里议事大殿上气氛非常肃穆,负责宣读圣旨的侍从正一字一顿地念着一份将要影响到无数人命运的诏书,“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这份诏书就是宋宁宗下的北伐诏书,在沉寂了四十多年以后,南宋终于再次对金国宣战,准备复仇雪耻、恢复中原,历史上将这次北伐称为“开禧北伐”。在这场战争开始的时候,辛弃疾正在江西铅山家中,这位梦想着、一生都梦想着成为将军,到战场上去杀敌立功的他,这个时候却不得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关注着这场战争。而随着战争的进行,他的身份又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辛弃疾的身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他首先是由这场战争的旁观者变成了一场悲剧的预言家。在镇江的时候,辛弃疾曾经就北伐的军事问题提出过四点非常具体的建议:(第一)招兵要择,辛弃疾认为南宋部队的官兵,在经过“符离之役”不战而溃之后,他(们)已经对金兵产生了畏惧心理。所以北伐的时候这些部队只能让他们屯驻在长江上虚张声势,真正要渡淮作战的话,必须另外在边境地区招募壮丁、组建专门的北伐部队,因为这些人从小就习武骑马、常常和金人周旋,所以打起仗来他们就不会产生敌人不可战胜的那种心理阴影。为此他当时就叫人专门制造了一万件红色战衣,准备先招募一万名士兵。(第二)屯兵要分,专门的北伐部队成立以后,必须把这个部队和原来的军队分开来驻扎,以免沾染上原有军队的那种看到敌人就两脚发软,有了功劳呢就争得头破血流的种种毛病。(第三)军事要张,辛弃疾建议把北伐部队分成两个部分,每部分两万人,分别驻扎在淮东淮西合适的地理位置,并且选派新的将领来严格训练他们,使他们在相互配合中形成雄壮的军势,对敌人产生一种巨大的威慑力。(第四)谍候要明,就是情报的搜集和传递要准确、迅速。辛弃疾认为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百家讲坛笔记1-辛弃疾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